新闻中心

NEWS

学术研究动态|2023 年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综述

2024-04-29 22:42:00

李奕斐在《思想政治课研究2024年第一期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表了《2023 年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综述》,该文搜集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并进行分类整理,摘要编撰。该综述认为202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成果丰富即将迎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 40 之际,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阐释学科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加快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交叉融合等问题有重要价值金沙娱场城1991学术委员会特对此文进行摘编,为了阅读便捷,略去文中参考文献,特此说明。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使命,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王学俭、赵文瑞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全局视野、融入整体格局、深入挖掘底蕴、深度整合融合、促进自我超越、聚焦立德树人,从思想引领、理论导向、价值塑造、精神激励、政治保障等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李辽宁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资源、理论资源、实践资源,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陈华洲等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杨威、丁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塑造的实践活动,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形态同人与社会的发展形态紧密相关。“人的现代化从根本上预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演进的现代内核”,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杨婷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主体的多元性、领域的多维性、发展的动态性,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所具有的政治引领力、社会凝聚力、铸魂育人力、风险防范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何以可能’的问题”。 潘一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反映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客观历程,“其基本实现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形态、价值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现代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现代性’属性”。

(二)党的理论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

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价值。佘双好、马桂馨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功能、新体系、新规律、新模式和新格局,展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谋划、回归根本、整体推进、融会贯通、制度法制、全员专业等特点。 宇文利认为,新时代以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涌现了许多具有时代性的新命题。其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基本命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核心命题,立德树人是教育领域的主导命题”,这些关键命题有助于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进向。 郭玉洁、卢黎歌提出,新时代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涉域宽广、形质并重,在创新理念上深刻易懂、操作性强,在核心内容上全面翔实、维度多样,在关注对象上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在话语特点上深入浅出、刚柔并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孙雷、石峰等分析了“两个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供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认为“两个结合”筑牢了思想政治教育“守正”的思想根基、文化根基和实践根基,打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空间。 黄蓉生、刘云彬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务必以“第二个结合”为根本遵循,“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会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吴潜涛、潘一坡总结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经历了从“广泛弘扬”到“广泛传播”再到“广泛践行”的发展演变历程,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握好践行理念、践行领域、践行过程与践行成果的广泛性。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其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余玉花、王耀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要将当代中国的价值精神灌注于法治建设,使法治建设赋有中国精神之魂;要将具有中国智慧的道德文化注入法治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具中国文化元素和道德基础”。 柏路、乔庄从历史与当代、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的不同逻辑维度进行分析,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标识的时代写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运行方式,是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创生”。 段江波、张厉冰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契机与挑战,提出要充分理解“融入”的三种进路:嵌入、揉入、渗入,从哲学思维和方法论上把握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共生。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张学敏、胡雪涵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系,认为二者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使命、共享“大我利益”优先的价值原则以及共含政治底色与文化底色的双重属性,在学理基础、认同模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分化于不同的逻辑理路,在教学实践中应推动二者共进协同、同向同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回顾学科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同时,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等领域也体现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守正创新。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我国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此也做出了探索。刘建军认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增强学科自主性意识,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必须注重知识性化约,使学科内容更加规范并具有通约性;必须推进体系性建构,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项久雨提出,如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界定其发展方位、审视其发展状态、把握其发展要求、追问其发展趋向的历史叙事,可以从时间、空间、主体与规律四个层面理解其含义和方式。黄蓉生认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积极应答,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度考量,能够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董雅华、舒练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原则概括为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原创性与借鉴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通过拓展研究领域和学科群建设、转换研究范式与创新研究方法、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联动机制,实现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目标。高国希提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来的创造性实践和创新性理论,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提炼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杨威、汪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构成体系和知识生产体系,认为要着力解决知识体系的内源性生产、体系性建构、创造性转化问题,不断增强学者的学科反思意识和学术自觉意识,提升其从事学术研究与知识生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史与基本问题研究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遵循,不断适应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冯刚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党和国家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学界不断深化学理构建和规律性认识,为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理论支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持续开拓探究视野、不断深化实践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具有重大发展意义的时期。孙其昂称之为“大时代”,大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使命是认清学科格局、担当学科责任、接受学科实践挑战、推进学科理论创新和学科升级发展。史宏波、谭帅男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身份进行了反思,认为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身份的确立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的实现,应在学科内倡导学者主观确立学科身份意识和学科贡献意识,真正形成“解释力充足的研究模型和可积累的元理论知识”。

基本学术研究方法的确认和阐释,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极为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学者们对理论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文本研究方法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了探讨。刘建军分析了理论研究方法的内涵与特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法需要对学科重要概念进行学理辨析、对学科重要命题进行阐述概括、对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学理建构、对学科研究成果进行分层叙述。王树荫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的学理依据,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大历史观、坚持正确党史观,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史与论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宇文利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法的涵义和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法具有文本归类、文本调查、文本阐释、文本评论、文本应用等基本形式,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研究方法需要遵循整体性、求是性、充分性、导向性的原则。

(三)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与之相关的一切要素资源相互协调、逐渐融合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明确要求。王学俭、徐曼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内涵,将教育属性、服务要求、时间进程中的三对“辩证统一”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核心要义,从多个维度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王易、田雨晴从横纵两个维度探讨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要义。就横向来看,它旨在打造协同育人格局;就纵向来看,它意在熔铸连贯育人链条。杨晓慧、弓昭民阐释了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定位,明确了其在思政课程一体化、课程思政一体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等方面的内涵要求,把构建主体联动机制、内容贯通机制、评价衔接机制作为其重要保障。石书臣认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在于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增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合力,要把强化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协同机制作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方法策略。秦在东、康锐分析了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策略进路,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统筹管理、遵循“段间规律”制定目标图谱、打造“课程联合体”促进有机衔接、善用沉浸式教学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协同体系一体化、战略目标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系统实施一体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由学科通向科学的关键。万美容、贺钟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实质性进展,有赖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界定。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需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根源,正确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属性,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代玉启、罗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关键在于明晰范畴构建的前提性认知。从范畴本身的发展逻辑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构建需要摒弃机械主义的客观符合论和相对主义的主观认知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从合现实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角度出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朝能动化、层级化与功用化路向发展。王习胜、朱罗莎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界域泛化及其认知偏误,从本质、内容、任务、目的、历史的维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界域泛化的匡正界标,并据此对“如何看待我国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相关教育,如何看待国外相关教育,如何看待不同视域和维度以及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进行归置。

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范畴,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的研究。项久雨、龚安静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生成、时代性发展、超越性运行的过程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这一重要范畴,从历史性生成、过程性展开、实践性发展的角度分析其结构呈现,在价值、本体、方法三个层面论述其实践意义。叶方兴阐释了“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历史呈现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范畴地位,认为“积极性”具有反映精神状态、内蕴价值肯认、激发行为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意蕴,能够提升和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解释力和开放性,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价值。

三、学科交叉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研究取向。学界对其目标定位、学术使命、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阐述,既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当前热点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论域、新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基本问题

“新文科”建设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徐蓉、张飞在“新文科”建设的视域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新方向,认为“交叉与融合”作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体现,不仅合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也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实践发展要求。郑敬斌、王懿凡认为,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学科属性的同时,也要秉持学科融合理念,创新与自然科学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以知识、人才的交流合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性。

在现代学科建制和知识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承担着独特的学科使命,叶方兴将之概括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生产、助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演化、营造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生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域。张弛提出,系统思维中蕴含的三组核心命题,即初值敏感性、非平衡性与非线性、突现性与复杂适应性,为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发展机理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架构,需要在分立与综合、专享与共享、共性与个性中找到学科交叉研究的平衡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论域新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元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论域。吴宏政、王晓帅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设立背景下,阐释了“‘历史’何以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这一问题。基于“历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要求,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客观之路。展伟提出,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美”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象具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美感、生成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催化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实践功能。

交叉学科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提供条件。高德胜、季岩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西方哲学、心理学的思想理论,分析了反向内省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功能优势、行动模型与适用场景。代玉启、罗琳提出了“实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的新形态。“实验思政”的基本定位是整体重塑、科学求证、问题聚焦,以理论假设的确定、抽象到具体的语言转换、引入控制的干预行为、基于数据的解释方法作为基本展开,同时也要直面相应的限度问题、价值问题、伦理问题。侯勇、肖洋认为,创新应用田野调查社会学方法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应然举措。田野调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规定,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科学属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相互性,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性。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骆郁廷、余杰探讨了“因网而贯”、“因贯而引”、“因引而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贯通,将其主要特征概括为基于海量信息、海量频率和海量观点,呈现多向交互、实时交互和虚实交互,多样贯通载体、贯通内容和贯通方法。栾纪文等在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特征的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阐释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与“不变”,认为其教育主客体身份互认、互动模式和相互转化发生重要变化,其政治属性、主体主导地位和客体主体地位始终没有改变。程立涛认为,知识视觉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方式”的现代转换:由依赖“大水漫灌”转换为视觉链接与“精准滴灌”并重,由优化语言技巧转换为图像叙事与文本阐释互动,由强调以理服人转换为情感沉浸与理性疏导交融,由注重逻辑证明转换为价值引领与思维导图协同。

算法推荐、ChatGPT 等新兴智能技术的不断涌现,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骆郁廷、肖乐天提出,作为一种隐性的话语权力,算法推荐通过信息的智能识别和推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的实践行动。它在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真正做到指导算法、用好算法、提升算法。卢岚探讨了 ChatGPT 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调在问题驱动与价值理念催生、系统进化与边界重塑、价值引领与技术迭代优化等维度上展开理论聚合与分拣,以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