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各单位发文量排名公布 金沙娱场城1991首次名列其中

2015-01-28 16:20:00

《中国社会科学》近日发布2014年各单位发文量排名,金沙娱场城1991以金沙娱场城1991谌林老师发表的《马克思对正义观的制度前提批判》一文,首次名列中国顶级学术排行榜。

据了解,金沙娱场城1991是中国民办大学中以第一作者和唯一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科研成果的第一所和唯一一所,也是海南省十多年来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科研成果的唯一高校。

金沙娱场城1991一贯高度重视学术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自主培养出一批逐步在学术界有深度影响力的知名中青年学者。谌林老师在2014年第3期的《中国社会科学》发文后,学校给予了隆重表彰。

附1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各单位发文量排名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各单位发文量排名公布 金沙娱场城1991首次名列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各单位发文量排名公布 金沙娱场城1991首次名列其中

说明:如一篇文章有多个作者,且分别属于不同的单位,统计发文量时按照各个单位平均分配。



附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就发稿情况答记者问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顺利出版发行,标志该刊全年12期的编辑、出版工作已经全部完成。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引领学术发展为己任,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大力推动对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注重学术研究前沿,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具体发稿情况如何?发文范围主要集中在哪些学科?作者分布呈现怎样的特征?2015年有哪些办刊计划?围绕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魏长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发文量居前

记者:《中国社会科学》作为代表我国国家学术水准的刊物,用稿标准之高可想而知。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用稿率是多少?哪些学科发文率比较高?

答: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12期共刊发125篇文章,用稿率1.9%。从学科分布来看,发文范围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法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七大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文章19篇,经济学文章18篇,法学文章18篇,哲学文章16篇,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类文章均为14篇。这七大学科相对发展比较成熟,研究水准较高,反映出《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发稿情况与我国学术界整体发展状况相一致。此外,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继续加强对一些发展状况相对较弱势的学科的扶持,刊发了公共管理学文章5篇、政治学文章5篇和国际关系学文章2篇。

记者: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作者分布有什么特点?哪些单位的作者数量比较多?

答:包含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共有作者178人。有17名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最多,约占作者总数的9.55%。作者数量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所占比例分别为8.43%、7.30%。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的作者数量并列第四,均有8人,各占作者总数的4.49%。来自南京大学的作者数量居第六位,占作者总数的3.93%。剩下的作者分布在其他63家单位。

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各单位发文的排名情况?

答:以第一作者单位为准,《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各单位发文量排在前三名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分别发文13篇、12篇、10篇,排在第4—10位的单位依次是武汉大学6篇、南开大学6篇、南京大学5篇、复旦大学4篇、清华大学4篇、中国政法大学4篇、中山大学3篇,其他单位按第一作者发文量统计均少于3篇。


在校生占作者总数13%,普通高校开始崭露头角

记者:有一些青年学者反映,《中国社会科学》在他们心中是难以企及的,想投稿又底气不足。《中国社会科学》是不是只发名家名流的文章?

答:我愿意在此重申,《中国社会科学》在审稿和用稿上坚持对所有作者不分资历、不看背景、一视同仁,不为作者的地位、职称等因素左右,始终注重培养青年学术人才,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努力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带头人的重要培养平台。

就以“职称”作为分析对象,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的作者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作者只占总数的六成多,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作者占总数的12%,在校生(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占到作者总数的13%。

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的178位作者分布在69家单位,既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也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既有全国重点高校和著名科研机构的学者,也有地方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没有集中出现在某些单位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稳居发文量前几位的一些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文总量相对减少,部分实力上升较快、以前较少有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的普通高校则开始崭露头角。这反映出《中国社会科学》自2012年改月刊后,作者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和分散。


强化期刊制度化管理,斩获63项省部级以上奖项

记者:《中国社会科学》所刊文章2014年的获奖情况如何?

答:《中国社会科学》刊发的文章,绝大多数都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并被《新华文摘》等重要学术媒体广泛转载。在近年来的各种期刊排名中,《中国社会科学》持续名列第一,影响因子远远高于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社会科学》刊登的文章,2014编辑年度共获得各种省部级以上奖项63项。

记者:《中国社会科学》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和她对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中国社会科学》对质量管理的重视在业内有口皆碑。在这方面有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

答:我社历来重视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上不遗余力。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采编工作手册》(2012年版)的基础上,2014编辑年度又制定、发布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对《中国社会科学》的编审流程、编校标准、各学科发稿数量、交稿时间等都做出更具体、更细致的要求。例如,规定单篇稿件提交发稿会的次数,原则上不得超过三次;定稿会三次通不过的稿件,自动做退稿处理;各学科完成基本发稿任务的情况,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考核;考核周期内未完成任务的学科,以及因质量问题而在签付印前被撤稿的学科,相关责任人按照创新工程的要求接受处罚,等等。这些规定进一步强化了期刊发稿工作各环节的制度化管理,确保刊物编辑出版工作有序稳定运行。

坚持开门办刊,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能否和学术界保持良好互动关系,是决定学术期刊学术影响、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2014年杂志社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为切实做到“开门办刊”,我社在2014年组织开展了不少高水平的学术活动。2014年我社举办各种重要学术会议近20场,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品牌会议,如“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14年9月,广东清远)、“第八届历史学前沿论坛”(2014年10月,湖北武汉)、“第十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2014年10月,浙江金华)等,已成为发现优秀作者、培养优秀选题、培育优秀稿件、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创新平台;组织涉外学术活动10余次,与国外重要学术机构共同举办“第二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2014年6月,德国波恩)、“第三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2014年11月,智利圣地亚哥)等系列国际学术论坛,有效提升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推动中国学术大步走向世界;大力推动学术期刊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以“第三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2014年11月,浙江金华)和“第三届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2014年8月,加拿大温哥华)为代表的系列期刊论坛,团结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共商期刊发展大计,引领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记者:这些学术活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2015年还将继续举办吗?

答:2015年,我社将继续办好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第九届历史学前沿论坛、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第四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第三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第四届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第三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第四届中拉学术高层论坛,努力提高层次、扩大影响。与此同时,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与泰勒•弗兰西斯公司、美国历史学会、维思里安大学等国外学术及出版机构的战略合作。

将举办创刊3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记者: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的办刊工作有哪些重点部署安排?

答:《中国社会科学》在2015年将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报刊网一体化的采编工作体制;加强选题策划,进一步鼓励和推动学科对话,积极关注前沿问题,扶持新的学术生长点,引领学术发展;切实做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的编辑和发行工作,不断提升英文版的国际影响力;全力办好《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国文学批评》两份新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5周年,我社将在今年7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与新时期中国学术道路研讨会”,上半年我们还将组织开展《中国社会科学》百篇经典论文评选活动,以进一步巩固《中国社会科学》的权威地位,引领中国学术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毛莉

Baidu
sogou